声明
) J. W' o6 ^7 K% z0 a
' a1 J% E' i; X2 x% G$ P# w( v下面这段文字,是曾经担任过西南某县政府秘书科长的樊荣强老师30多年的写作的重要秘诀。文章中提到的“钻石法则”、“立题”、“问题链思维”或“问答思维”等概念,都极具原创性和工具性,而且属于樊荣强老师个人的知识产权,真心的希望对各位的写作有帮助。(转载自简书)
) g+ d5 b$ w ~. N0 S# k2 U
6 O9 s) {) U1 h! D9 V2 G: R
/ ?6 w. G) X9 z; N5 e
4 z/ E* G3 a0 @/ U4 l
8 p7 J* A# T/ U- d' t# h& Y* t2 X' s* G; r! _4 a) C
) |% z$ ?& V V3 [6 u! ]5 t0 S$ F& `8 j
5 p K! q9 M5 F9 }2003年6月起至2004年3月,我在广州《新经济》杂志当首席记者兼主笔,文章写得非常顺当,也是我这辈子最快乐的时光之一段。文章想怎么写就怎么写,杂志社老总都跟我发,而且还不必修改。这对一个作者来说,还有这么爽的事情吗?
0 [0 b/ f. y% j' B/ O4 e" w h0 B# ]8 S$ y$ c3 o; V* q
我们的杂志一期刊登12万字,有一期我一个人就写4万多字。后来老总跟我说,你不能写多了,就两万字左右,否则读者以为是你一个人的杂志。在杂志社干了8个月,写了20万字的文章,后来结集为《珠江三角洲批判》出版,文章与书也引起政商媒等界圈不少的关注。
{2 h5 Y# ^; v& Y
- M: A- x6 W" |' e( M n. I当时的同事就有向我求教的,问我怎么这么能写。我回答,自然有我的秘诀。不过,没有下文。
" b; r3 P' W2 v: D4 n3 b
5 D# z1 _% x4 ~3 S& ^( g除了当过记者,我还当过县长的秘书,当过广告策划人,当过自由作家。我从17岁开始在《重庆日报》上开始发表文章到现在,30多年了,写了不下500万字的文章,在各种报刊发表,在各种公文里出现,在大小网站上贴着,到目前还出版了8本书。虽然我没有能够靠写作登上作家财富榜,但写作改变了我的命运,我靠一支笔,把日子过得好好的,令许多人羡慕。
+ x9 E0 A3 |+ C- k* m- K$ N# W/ w' z
+ i6 n; z& Q: J$ S但是,这么多年来,我都没有专门将写作的秘诀变成文字,只是时不时的用来指导一些慕名而来的,跟我学习写作的学生。当然,他们主要都是公务员、公司秘书及一些自由写作爱好者。
5 \" {# j3 P& C" \% y
. o3 D! q$ N* x# Q我的写作秘诀,适用范围跟我的职业经历相关,包括政府公文、企业公文、新闻报道、时评杂文、学术论文、学生作文,等等。
* M: g# j( H. }# ~$ x3 s5 P0 f6 d) r3 s& h7 n% Q$ e- l
当然,下面要介绍的六个秘诀,都是学校语文老师没有讲过,或者没有讲透的。讲过的遣词、造句、推敲、剪裁、修辞等等,我就不必再说了。
! N# z {5 P7 `2 A# \
/ F& G5 J7 o% h) J8 y秘诀第一,框架
6 y" o: m7 G4 u7 t& \( }1 l
/ n& m. J9 y: y3 o9 B虽然老师有讲过,文章可以“总-分”、“分-总”和“总-分-总”结构,写成三段式——开头、主体、结尾。可是现在绝大多数人已经将其丢到太平洋去了。原因有二:一、老师只讲的表面现象,没有交待清楚总与分的关系。二、这个结构适合于写短文章,长了就没法用。
6 W# y4 x3 V" R5 ^ m0 U m7 P
) N2 t7 k0 |: Y1 x3 y$ d0 E* m
先说第一,总与分的实质关系,是问与答的关系,也就是说,开头的总,无外乎是在交待背景由来和基本观点之后,提出一个问题,后边的分,即主体部分展开几点或多方面回答。如果不明白是问与答的关系,只看到表面的总与分,就没法弄清文字前后的逻辑关系,写起来就没有章法。
- |/ r+ c8 X9 o- m- p n/ r+ _( t- B# f) i5 V
我的秘诀是,简单的文章,就以“总-分-总”这个三段式结构来写,我在演讲课程中把它称为“钻石法则”。即开头先提出一个观点,然后提出一个问题(这叫“立题”,后面再细说),接着主体部分展开三点至五点或更多来回答这个问题,结尾时写上几句话,或总结,或强调,或呼应,或升华。当然,主体陈述之后戛然而止也可。
' s) |; D5 K: J8 c& C9 U( A+ b
+ |# } N/ k6 \$ m z* M3 t如果拿植物来比喻,这个“钻石法则”结构,大致与乔木相似,也就是围绕一个主要的观点(树干)往上长高,提出一个问题之后展开几个分论点(枝干),当然,这些分论点下面还得有些小的观点与事例(树叶)。如果不用“钻石法则”搭框架,文章就像藤蔓一样,主干不明显,且弯弯曲曲,枝叶繁多,甚至形散而神不聚,读者不得要领。
3 {) t/ Z/ _2 { Q
, V0 a/ [0 v2 S# p) \+ Q- K9 `以“钻石法则”框架来写一两千字的文章挺合适。你不要认为这种框架单调,星云大师的《宽心》一书及别的许多文章都是这么写的。我的这种框架的文章也不少。
: \! {+ M8 g- S1 U( y E
8 Y2 e( V2 C* O, n- i再说第二,长文章以简单的“总-分-总”框架来处理,就有难处,长文章则需要更复杂的结构。其实,除了这个核心框架之外,文章架构还可以有变化。我给大家介绍三种:
# a9 z( N" b5 g; N4 {2 b7 n
( E3 i; N$ R% H1 I2 ]0 b& D第一种是金字塔结构,也就是用三颗小钻石来构成一颗大钻石。通俗一点来讲,就是“大三点下面还有小三点”。
' \7 r# r! K* z( B% l, A2 |
5 |4 ?/ A/ W. L2 W! ]4 y7 C" s% s7 @& i9 b
第二种是跳磴石结构,也可以称为“公交车线路”结构。你想像一下,要从此岸到彼岸,如果河中间没有若干跳磴石,你怎么过得去?你把每一块跳磴石都当成一个问题,而之间的距离则是在回答问题。假如你提出10个问题,回答完毕,文章就完成了。
9 ^8 P2 a0 l' o' d* o2 ?3 m) A$ }
1 L: H8 U- i! @6 [大约在20岁的时候,我买到一本美国人写的关于写作的书。书名已经记不得了,书也弄丢了。那本书教会我一生都受用的,一种用关键词串联的写作法。打腹稿的时候,先充分的联想,想到的关键句、关键词就用笔把它写到纸上,然后进行有逻辑顺序的排列。下笔写文章的时候,就围绕那些关键词和关键句一个一个展开,关键词用完了,文章也就写完了。这个方法,差不多等同于跳蹬石的方法。
' v1 Q3 P5 O z* z3 U" g
9 _: P. e6 E) @8 w' \3 d
第三种是意识流结构,也就是想到什么话语就写出来,如果你并不是一个思维极度跳跃的人,而且你能够相对紧密地扣紧一个主题,写这样的文章也无妨。但是,这只适合表达情绪,而不适合论述观点。
! [6 _$ g: C/ E, ^8 F" t
$ ^+ j" f* K/ F秘诀第二,立题
2 J. n& a# S# G+ Q1 N, r3 ^, W, T
0 f/ @4 i! ]& @- e' }立题二字,也许你很熟悉。可是,我现在讲的跟语文老师讲的是两回事。
. G; Q( I8 \2 Q4 J4 n3 E% `5 `6 z" }; S
语文老师把立题等同于立意、立论,或者叫观点鲜明,主题突出。其实,我认为这大错特错了!正是因为老师没有能够讲明白这个立题,所以不能够解决绝大多数人写作的痛苦。
; |5 |5 z7 H" L1 R
7 @: w1 `9 A9 X& v- b: e$ Y2010年的时候,一个大学生来跟我学习演讲,我讲到钻石法则,讲到立题,他突然就茅塞顿开,感叹道,要是早一年跟我学习,一定会考上一个更好的大学。他当时是在一个不知名的“三本”大学读书。(也就是写作《江城》一书的美国作家海斯勒支教的涪陵师范专科学校,现在改名为长江师范学院)他高考那年的作文题目就两个字“难题”,他说当时不知怎么拚凑了1000字交差。要是早学到立题,那不就是写写怎么解决难题这个立题?
* z" ~ c, j+ A; e
+ H4 J% A& {% ?% x, V5 Y) B
“立题”真正的含义,应当是指“建立问题”,将四个字缩写为两个字就叫“立题”,在形式上,它必须是一个问句。立题,就是要在整篇文章中提出一个大问题,而整篇文章其实就在回答这一个问题。
- `* Z N% v7 M6 i# y' E0 G" P- b [
- \+ V: a6 \+ ]* O" A( X, Y主体部分不是在干别的,就是在回答所谓“立题”提出来的问题。当然,“立题”的类型也要特别地注意。不是所有问题都能够拿来做为“立题”,比如那些只需用“是”或“否”来回答的封闭式问题,就不可以做为“立题”,而只有开放式的“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这三类可以长篇深入回答的问题才能做为“立题”。
) v$ I8 Y Q' W# Q. C+ {6 |! W* w2 L( X @5 l$ x
要特别说明的是,一篇短的文章,只需要一个或两个立题就可以了,而长篇的文章,则需要多个立题。比如你在一篇文章当中可以写,现状是什么?为什么是这个现状?怎么解决问题和达成目标?
' l" ^! G- ~; B# t# N
5 ^- h. ]/ a$ ?1 U" a( d- W
在此,我想特别说明,佛祖释迦牟尼的苦、集、灭、道“四圣谛”,给了我极大的启发,堪称醍醐灌顶。我把它命名为“释迦牟尼四圣谛思考法”。如果把“四圣谛”的内容写成一篇文章,即由四个立题组成:1、苦,众生的现状是什么(苦有哪些)?2、集,为什么是这个现状(为什么苦)?3、灭,我们的目标是什么(追求的境界是什么)?4、道,怎么实现我们的目标(怎么办)?。
9 f) O7 p8 L V. q
5 `# d; z2 w$ E/ t立题在写作中可以有效地解决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第一是激发思路。当你有立题之后似乎文思泉涌,大脑中积累的知识就找到了出口。其原因在后边的关于“问题链思维”一节做更详细的回答。第二是聚焦思路。很多人感觉思路飘浮,写作的时候没有重点,甚至出现偏题的情况,就是因为没有明确的立题。第三,引导读者。这就像修辞手法当中所讲的设问,设问的作用就在于让读者跟随你来理解你所表达的观点。
, m4 r/ j7 m3 e$ S! E: C& Q$ R0 I; ^7 c, R {% s, [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