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g) K2 A: [ y 可写可不写的,坚决不写。叶圣陶先生在《可写可不写,不写》这篇文章中说:“可写可不写,不写,这是就一方面说。就另一方面说,就是所有写下来的,必须是非写不可的东西。无论一个词一句话,多到几百字、几千字的一大段,如果人家来问,都说得出个要它存在的理由。”能说出“要它存在的理由”,这样一来,文章就会显得简洁,要言不繁。现代著名女作家冰心无气味来都认为短是应该的,她说:“因为短,布局必须精炼,文字必须简洁……当然写短小的东西,更不容易,一粒沙中能见到一个世界,是要花些剪裁筛选的工夫。”现代著名散文家和文学评论家梁实秋也认为:“文章的好坏,与长短无关。文章要讲究气势的宽阔、意思的深人,长短并无关系。”/ j2 ]; n T7 M5 C7 W @% @5 i; Z
1 y+ t9 | R! \( I2 B 不要勉强写东西,不要无病呻吟。现代学者季羡林老先生历来主张,在写不出东西的情况下,“千万不要勉强写东西,也不要无病呻吟。”“否则,如果勉强动笔,则写出的东西必然是味同嚼蜡,满篇八股,流传出去,一害自己,二害别人。”现代著名作家张爱玲女士,对有些文人废话连篇、装腔作势、没话找话的写作风气也是很看不惯的,主张写作应该有感而发,切忌无病呻吟,没话找话。# J" Z7 E7 s9 ~$ E f& u# [
( V* `2 Z: n$ }$ [1 V 反复修改,使文章精练简洁。鲁迅先生说:“写完后至少看两遍,竭力将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去,毫不可惜。宁可将可作小说的材料缩成速写,决不将速写材料拉成小说。”列夫·托尔斯泰特别强调删除。他认为不少人只知道增补而不知道删减。托尔斯泰则把删减作为一种写作方法和窍门来看待,并且一生都奉行这一准则,他告诉自己和别人:“要永远抛弃写作可以不加修改的思想,修改三四次还太少。”契诃夫还一针见血地指出:“写作的技巧,其实并不是写作的技巧,而是……删掉写得不好的地方的技巧。”北宋的欧阳修文章初稿写完后,就把它贴在墙上,然后反复诵读,反复修改,直到自己满意为止。有一次,她的夫人就劝他:“何必辛苦到这种程度?你的文章难道还怕老先生耻笑吗?”欧阳修笑道:“不怕老先生骂,却怕后生耻笑……”这种认真严肃,一丝不苟的写作态度值得后人仿效。作者:王春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