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今仕途上, 应酬得当,各方面关系融洽,联系渠道畅通;应酬失当,则关系僵,渠道塞,脸难看,事难办,之后再作补救,花的成本可能会更大 。
" F8 G, Q5 ~4 n- n9 d' T, u
1 q6 U( c8 ?: { R/ M7 f “酒精”考验基层干部 3 @( i: K3 X4 `. h A% I
而今,无论是仕途上,还是商业往来,谈判或拉关系的最佳场所,通常都在餐桌上。好像不搞吃喝,交际就无法正常进行下去。 " h8 d. H6 `# y: c6 Z- r) X
& d, B$ f6 @/ Z' H k
吃喝文化本质并没有问题,而一旦被仕途引进并滥用,往往会变成一把双刃剑,杀人不见血。事实上,仕途吃喝不仅是交际的重要手段,偶尔也会上升为一种“革命工作”。在有些单位,喝酒受伤甚至命亡是有补偿的。如媒体报道的某地局长喝酒猝死而被追认为“烈士”事件,大体就是“因公殉职”的充分体现,它仿佛在告诉人们,“喝得伟大,死也光荣”。前不久发生在安徽六安的“物价局检查学校乱收费,检查组长喝酒不积极被砸伤”,以及“湖南一小学老师陪前来检查工作的领导喝酒后死亡”等诸如此类的事件屡见报端、不胜枚举。 ' V. v- w# P9 i1 ]8 V
' L/ X9 _! O, c
最近,记者在调查基层干部作风问题时,不少基层干部反映,越来越多的应酬、不必要的接待,好似一座“大山”压得他们喘不过气来。过多的应酬接待已严重影响了基层干部作风。尤其是过度饮酒,使一些基层干部苦不堪言。
7 Q. q' X' d0 b/ }) s- Q6 S0 n; |9 C$ \7 \3 P& _! y
据报道,内蒙古一些乡镇干部为了接待应酬,一年要喝100公斤的“工作酒”。这种情况,在乡镇十分普遍。一位乡干部向记者吐露“心声”:这基层干部太难当了。来人免不了要喝酒,酒桌上还有许多寒暄的客套话。有些领导爱喝酒,你不陪到位,他不高兴;有些领导不会喝酒,但为了表达感情,我们也得敬几杯,但喝多了他也不高兴。“在酒桌上我们也挺为难的!其实我们实在是不想喝酒,但又不敢不应酬。” j. z2 A9 O/ ~. y: l
. m* ]9 _5 U% n- d4 r 难道乡镇来人非领导陪坐不可?难道陪坐一定要喝酒吗?一些乡镇干部向记者倒出了“难言之隐”:
! }* Z* f. i: ^ f1 L' [) ]/ f2 v; Y( e6 p# [* h4 @8 A) t
乡、镇是我国最基层一级政权,“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该有的行政职能部门都有。凡从上面来的人,都是能“管”得着或“卡”得住乡镇的“领导”。因此,“来的都是客,敬的都是神”。无事不登三宝殿。一般而言,只要来人首先就要找乡镇“一把手”,如果书记、乡(镇)长不出面,人家肯定就不高兴,认为对他们的工作不重视。工作完就要吃饭,吃饭就要上酒,“有酒没菜,不算慢待”,要是不上酒,就会被认为没有受到礼遇。 - ^* t) q5 H2 t1 \/ R) u1 t V' R
! Q0 K( b. ^+ y" h" D$ N
一些乡镇干部一方面对整日的吃喝、招待等现象深恶痛绝,一有接待就害怕;另一方面又乐此不疲,直至“喝坏了党风喝坏了胃”。确实,接待让一些人得到了“高额”回报。皖南某县一位姓刘的基层干部对记者说:“来了检查工作的,你接待不好,就被认为是政治上不成熟,检查、考核可能通不过。比如,计划生育是‘一票否决’,这一项如通不过,其他的工作干得再好也没用,没了成绩当然要影响到自己的提升。现在的检查工作就是比接待,谁接待好,谁的工作就能打高分。再比如去上面要个项目,你不接待不行,很多部门要协调,不喝也不行。喝得好,项目就好,钱就多。” / @& s6 ~' _) H$ y$ w
* K, L# W+ d+ m, z& r+ Z0 a7 k/ W 如今,“宴请”已经成为仕途和职场风气,特别是接待上级派员,“宴请”已经成了必须履行的程序规则。 ( _0 h8 G) [! K. G. h2 M+ i3 N
/ B& ]/ J# |1 o% r8 u
“对等接待”仕途规则
( J8 I) o; }. v6 T; c( D& h# t, i. J0 K( Y; P" ^
权官摆谱,古已有之。古时大官出行,一般是官轿未动,仪仗先行,鸣锣开道,打鼓喧嚣,前簇后拥,回避之声,一路不绝;到了地方,官架十足,对迎接之人,面无表情,睁眼向天,说话只用鼻子哼哼……这样的场面,人们从影视剧中见得不少。到了现在,这一套排场形式上已有变化,仪仗队没有了,敲锣打鼓也没有了,官轿也变成了现代化的车队,而一些官员们摆谱的心态,却始终不变。前不久广西一个小小的科级干部,就给我们上演了这异常生动的一幕。 1 v" `* O3 s3 l5 b7 l6 P
( v, l- c' M0 b8 x3 ~* f6 ~
据报道,广西合浦县一名女干部下乡慰问灾民,由于所到乡镇的领导没有出面“对等接待”,竟撂下正在等待的灾民拂袖而去。日前,这名女干部已受到免职处理。
8 y" }% W5 s9 }* [
, U6 B- V4 ]2 N, I5 d5 m 官员对下属颐指气使,对群众大耍官派,都是仕途的恶风恶俗。 他们每到一次基层,群众的心情随其将光临开始紧张:要把工作场所内外都彻底打扫干净,窗明几净、一尘不染,要有统一着装要求,要千叮咛万嘱咐预演台词,要有创新的标语口号,力求有欢迎仪式,而他们到达后,常常都不会看群众一眼。
. b0 |, t, C+ L6 L# A7 b
6 G* @) g/ v6 ~. j) j 某些官员为何要摆谱?有关专家认为,这是仕途潜gz在作祟。因为某些官员浸淫于现实仕途,深受仕途潜gz的熏陶,耳濡目染中深谙仕途文化的妙处,在现实工作中难免要做派一下,只要有机会便要耍一下威风,以展示一下自己的权力,满足一下自己的虚荣心。因此,与其指责这些官员,不如破除或痛责潜gz更有意义。
; @ ]; c6 D! T- X/ J+ {7 j/ b- |& m' t4 d) P: G
专家指出,类似“对等接待”这样的仕途潜gz的存在,不利于责任型政府、服务型政府的建设,有碍于提高公共行政效率。甚至在一些仕途潜gz下所演绎的行为已是触犯党纪国法。要解决这些弊端,单期望以道德教育或官员的自觉性来约束其行为是难有效果的。应当借鉴国际经验,以加快政治体制改革为突破口,以有效而规范的制度和社会监督机制来破除所谓的仕途潜gz,特别是要着力增大官员摆谱的成本,使其不敢为之。 3 g# N/ D. ` E& k$ H q$ L
( U' d" g/ R& }% v/ O* b
为谁辛苦为谁忙碌
r4 z x# x: u' Q0 K 采访中,记者发现很多基层干部都非常忙。他们忙来忙去,到底为了什么?专家认为,客观上上级领导视察太多、太滥,有些毫无意义的考察是造成下级官员接待多、应酬多的主要原因之一。但基层干部希望接待好、应酬好,能得到上级的赏识,日后被提拔重用的心理,是他们终日忙于接待应酬的主观原因。 + R' o% q+ g6 Y4 y/ M5 W9 R
$ n0 a$ v$ Y Z
据报道,有次一位领导到某县视察,提前好多天就有人前去打点,并安排哪些地方摆盆景、在哪个村子开座谈会,到哪个农民家视察。领导下来后,还跟着一大帮官员,电视、摄影的记者围着转,蜻蜓点水似的这儿看一下那儿摸一下,再听听汇报。该县一位干部说,走访的“农户”都是选了又选,大领导根本看不到真实情况。“场面很大却难以摸到真实情况,也解决不了问题,倒有点像是拍电视剧。”一个党委书记说。这种毫无意义的视察,无疑增加了基层干部接待的负担。
; Y7 l2 m# v$ p4 ^
) Y' V/ W6 n0 v$ |" G# t( |8 W$ T 有位镇党委书记说:“‘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要转变干部作风,上级领导要率先垂范。如果上级领导不下来,接待也就无从谈起。建议上面的领导不解决问题就不要下来。有时我上午在县城刚开完计划生育会,下午回来后,又接到参加明天全县治安工作会的通知,跑来跑去实在浪费时间。如果能统筹安排尽量合并开会,开短会,有的会议下个文件,就可以节省大量的时间。”调查中,记者发现有的县检查、考核目标多达10多项,前些年“一票否决”只限计划生育,而现在却不断增多。某省的“一票否决”就有5个,有的地方把招商引资也列入“一票否决”的范畴。皖南某县农委主任马涛说:“到基层来的领导大都打着视察、检查和考核的名义。事实上不是没有制度,各级也是一次次检查,但检查发现的问题,大多在一次次的吃喝接待中‘过关’了。” I" u1 L1 }( ^8 ^) V
: T4 R6 V9 |6 @8 F. W& V 皖南地区某县的一个镇长说,一年中乡镇干部接待、开会的时间占到了近一半,平均每半个月要参加一次县级以上的会;计划生育有季度考核、年终考核,每半年省市县还有三级检查。一到岁末年初就更忙了,上级要材料、要数据,仅去年底乡镇接待的各类检查组就有10多个。上面的干部来得多,都要下面的主要领导接待。“一天下来,感觉挺累的,但回头想想除了开会、接待、喝酒外,就没什么了。”
. i# ~4 q6 }; R8 h6 b# B; P1 p8 C* q0 a5 y! h
对此,有关专家指出,加大干部制度改革,精简机构是解决当前干部作风问题的重中之重。因此,先减人后减事,是减少领导乱指挥的重要方面。“我们盼望着加大精简机构、裁减冗员的力度和步伐,让我们从繁重的接待负担中解脱出来。”一个乡镇干部如是说。
2 v1 s) w* h- s2 }: h, n2 j
+ ]4 ?+ `- h- ^8 m/ |/ t& | 究竟谁在制造应酬 . w7 g+ Z/ j d. H
. V; D8 B% y) j& f% a5 i: d* {) D 在客观上,大大小小成灾的会议,上级领导太多太滥的视察,以及那些毫无意义的检查,是造成目前干部接待多、应酬多的主要原因。另外,某些部门和干部官僚主义作风严重,也是造成一些干部沉湎于接待应酬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
" |/ [/ q, x, l# L& q9 Q4 y% b5 }* l2 I" ~; l
现在,基层干部除了参加上级有关部门召开的会议外,还要承担上级领导机关“下放”到地方的各种各样的会,诸如“现场会”、“座谈会”、“交流会”、“联谊会”、“协调会”等,不一而足。一些乡镇每天都有干部到外面去开会,也每天都有干部留在家里组织会议。会议多,吃喝应酬自然就多。 : M/ q- f& i+ z; H. Y9 M! U* b
4 _7 a h3 M4 }5 b3 H 不知自何时起,“检查”活动的内容和形式都在“广度”和“深度”上有了长足的发展。层层级级、里里外外、前前后后都搞检查;定期、不定期的检查,月度、季度、年度,接连不断;自查、互查、抽查、普查,花样翻新;对口检查、交叉检查、循环检查、专题检查、多项检查、综合检查接二连三;政府检查、社团检查、主管部门或综合部门的检查,联翩而至,如此等等,轮番轰炸。被检查单位为了得到检查团的“好评”,总要千方百计招待,让检查人员喝得面红耳赤,昏昏然、飘飘然时便容易说好话了,所以有“吃得好,说得好”的“吃喝定调子”的说法。
5 l9 Z9 e7 _: i" I+ k! H5 {4 S; {8 T6 b# @6 _1 u
现在一些部门官僚作风严重,不但普通群众上门办事门难进、人难找、脸难看、事难办,即使是下级党委、政府到上面去办事,也不容易。然而,很多事情在餐桌上比在会议室里更易于解决。于是,为了今后到上面去办事容易点,下级干部充分利用请客吃饭这一增进了解、加深感情的有效“手段”,只要上级机关的领导下来,就赔着笑脸来接待应酬。结果,筷子一举,酒杯一端,谈笑之间很多成问题的问题及不成问题的问题均能迎刃而解。在被接待应酬的各色人等中,不少人是秉公办事,以公务为重,不计较接待应酬的好与差,但也有一些人是相当计较、得罪不得的。一位在地市工作很久的领导同志深有感触地说:“这些人能量很大,有的能‘通天’,他们见省部级领导人甚至中央领导人比我们容易得多。别指望他们能给我们办太多的事,但要特别注意,别让他们坏我们的事就行!因此,必须好好地接待。”以市县为例,在接待应酬的机关和人员中,有的是顶头上司,管人、管钱;有的是业务主管部门,管项目、管技术;有的是有“无冕之王”之称的新闻媒体,管形象、管声誉;有的是执法执纪部门,管罚款、管抓人。可以说,这些人不论职位高低,都掌握着一定的“生杀予夺”之权,应酬得当,各方面关系融洽,联系渠道畅通,人气旺盛,工作顺利,甚至逢凶化吉,化险为夷;应酬失当,则关系僵,渠道塞,脸难看,事难办,穿小鞋,陷泥潭,之后再作补救,不仅十分被动,而且下的气力、花的成本可能会更大。权衡利弊,何不早烧高香呢!
8 R+ f X- T; Y k4 X0 U P# \, L) Z( N# }' b
如今,泛滥成灾的应酬已经严重影响了干部作风,损害了党的形象,危害了人民的利益,阻碍了国家的发展,减少吃喝应酬不是小事! / ^) _7 T7 S9 H5 K3 P! g- I
4 _. O- i$ S; W
从应酬中解脱出来 . _& e2 d" _+ O: x7 R+ W% _0 Q* A
1 ^5 m+ Z& v3 w9 P3 u
人际交往是一种社会现象,特别是在改革开放的今天,人际交往增多将是不可避免的。但应酬活动过多,其不良后果显而易见,尤其是空耗了领导干部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领导干部忙于应酬,必然会产生误导,使下属视应酬为“工作”而仿效之,渐渐疏于职守,正可谓“上梁不正下梁歪”,最终败坏社会风气。
$ F6 O" H3 F1 D1 S0 p$ Z. z
0 C5 m! F; z# N- d 有关专家指出,交往应酬要适度,对于部门与部门、上级与下级之间,在交往中不必过于讲究。对一些不必要的应酬,该减的要减,该推的要推,切莫被应酬缠身,误了工作,坏了风气,损害了形象。现在,有关减少接待应酬这方面的制度不是没有,而是没有很好落实。如今,各地都在大力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尤其应当从转变领导干部的作风入手,领导干部要加强自我约束,要时刻牢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自觉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切实从频繁的应酬中解脱出来,聚精会神地投入到工作和建设之中去。(人民论坛记者 陶建群)1 O9 X, b7 K# M8 d+ U
/ Y; d; H# v: o+ e'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