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第五章第二十五条第二款规定,撰写公文应当做到“情况确实,观点明确,表述准确,结构严谨,条理清楚,直述不曲,字词规范,标点正确,篇幅力求简短”。其中,“直述不曲”可以看作是这一要求的核心。从某种意义上说,“直述不曲”是公文写作区别于文学创作的一个重要标志。如何做到“直述不曲”,应是公文写作者高度重视的问题。然而,目前学术界对这一问题还少有论述。笔者在此论之,以期引起广大公文撰写者和研究者的重视,共同促进公文写作与研究的健康发展。) y2 Z! ~/ s4 P( _0 C" s) P
, x4 ^6 l, ]9 Y
笔者认为,公文写作要做到“直述不曲”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3 `6 y, P: i m# R& I, T& q
" M+ W7 j' f+ @- _一、在公文开头部分明确表明发文目的和依据
, m( n+ b6 x9 k$ q1 v9 P. J' N2 X. h* T9 @* d
在公文的开头简要交代发文的目的和依据,有助于收文机关迅速领会公文的主旨。为此 ,公文开头常用“为”、“为了”、“根据”、“依据”、“遵照”、“遵循”、“按照”等标志词来揭示发文的目的、意图和依据,体现发文的必要性、合理性和合法性。明清时期皇帝颁布诏书,开头总冠以“奉天承运,皇帝诏曰”的字样,就是为了表明所发公文具有无上的权威和效力,以便下级贯彻执行。2 p' W: i% J. f1 v% C
) s$ l. \; U6 y: d
公文作为政务管理的工具,无论是宣传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贯彻落实机关领导的决策,还是向上级请示、报告工作,开头部分都必须直截了当地揭示发文的目的和依据。例如,《国务院办公厅关于2008年部分节假日安排的通知》(国办发〔2007〕52号)的开头:“根据《国务院关于修改〈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的决定》,为便于各地区、各部门及早合理安排节假日旅游、交通运输、生产经营等有关工作,经国务院批准,现将2008年元旦、春节、清明节、国际劳动节、端午节、中秋节、国庆节放假调休日期具体安排通知如下。”这里,“为便于各地区、各部门及早合理安排节假日旅游、交通运输、生产经营等有关工作”这句话,以“为”作标志词点明了发文的目的;“根据《国务院关于修改〈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的决定》”一句,用“根据”作标志词点明了发文的根据。再如《国务院关于开展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的通知》(国发〔20079〕 号)的开头:“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社会主义先进 文化建设,提高我国文化遗产保护管理水平,根据《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国务院决定从2007年开始开展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这里用“为”作引述语揭示了发文的目的,用“根据”作引述语交代了发文的依据。这样开头,既有利于受文机关准确把握发文的目的和依据,更好地理解和贯彻执行,也很好地体现了公文写作“直述不曲”的要求。! N+ [; M" j# H1 a
7 H [- g& n, `4 v |* n公文开头如此“直述不曲”,这与文学作品的开头大异其趣。叶圣陶在《开头和结尾》一文中说:“文章的开头犹如一幕戏剧刚刚开幕的一刹那的情景,选择得适当,足以奠定全幕的情调,笼罩全幕的空气,使人家立刻把纷乱的杂念放下,专心一志看那下文的发展。” 李渔也说过:“开卷之初,当以奇句夺目,使人一见而惊,不敢弃去。” 可见,文学作品开头讲究的是曲折变化、生动有趣。只有了解和掌握了公文和文学作品开头的不同特点,才能够更好地把握公文写作“直述不曲”的要求,更好地发挥公文的作用。# d1 Y7 ^/ J, v, Y& V2 `8 |. v" m
. w( m" u* T0 o0 b2 C7 B二、在主体部分明确表明制作者的观点和主张
8 s6 U) J4 V' v( C( W* p3 d: i
( ^, @* K: R* q( M$ w7 X. Q南北朝时期的陆机在《文赋》中说:“立片言而居要,乃一篇之警策。” 公文写作要做到“立片言而居要”,就要用简洁的语言表明观点。公文的观点是指对公文中所涉及的事项或问题的态度、意见和结论。公文一般在每段的开头用简练的句子表明有关的观点和主张。如《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做好防范大雾天气影响交通安全工作的紧急通知》(国办发明电〔2007〕54号),主体部分有五个段落,每个段落的开头都有一句概括全段主旨的语句:一、高度重视大雾天气的防范应对工作。二、切实加强监测、预报、预警工作。三、加强科学管理,落实应对措施,防范和减轻大雾天气对交通安全的影响。四、加大宣传和培训工作力度,提高全社会应对大雾天气的意识和能力。五、加强应急值守,确保信息畅通、快速反应。如此行文,受文机关就很容易理解把握公文的主要内容,提高办事效率。
( d, C- P- P' c8 `5 \& V8 I c+ ^9 p( Y$ q
公文如此“直述”观点,与文学作品观点的表达大相径庭。恩格斯曾经指出:“作者愈让自己的观点隐蔽起来,对艺术作品也就越好。” 可见,文学作品观点的表达讲究的是意在言外、含而不露。如果公文撰写者套用文学创作的方法,用含蓄隐晦的方式表达观点,不仅不便于人们理解和把握,甚至会贻误工作。
, x6 [4 A9 M( U. H) s4 s7 r% @6 |, @. p! t H! F) u
三、善于使用恰当的表达方式
& L2 x; j' b7 V6 A
5 B; U2 f- r" V& z公文主要采用说明、叙述、议论这三种表达方式,而不用或很少用描写和抒情的表达方式。在运用说明这种表达方式诠释政策规定、明确方法措施、说明事理原因时,一般都使用 平实说明,不作细节说明,不用比喻说明。在运用叙述这种表达方式反映工作情况、介绍典型事例和人物经历、交代问题来龙去脉时,一般以叙事为主,不描述人物;在叙述方法上,主要采用顺叙,一般不用倒叙、插叙、分叙、补叙;叙述手法多用概述,只交代事情的梗概,不作具体描述。初写公文或未经训练的文员,在公文写作中常常采用具体叙述的方法,致使公文特色尽失。如《XX市教 育局关于表 彰梁香云同学拾金不昧事迹的通报》中是这样叙述事件经过的:) D+ M. j- f3 Y% B
) [: k& r3 L7 z+ |& j0 e
2007年月12 1 日中午,xx5市二中高二()班梁香云同学乘坐32路公交车回家,在广西区人民医院站下车后,在路边拾到一个装有工资发放表和40000 元 现金的塑料袋。当时,梁香云同学向路边的人打听,无人认领。她当即拿出工资表查看,表上既没有注明单位,也没有盖公章,但表上的项目好像与医院有关,于是她到公交车站后面的区人民医院询问,依然无人认领。梁香云同学见一时无法找到失主,便与家长和学校老师联系,几经努力,终于找到了失主。失主是区人民医院财务处的科长,由于不慎丢失了财物。失主当即拿出1000元现金给梁香云同学作为酬谢,该同学婉言谢绝。
' P$ g: N% N% l. l1 J( k/ e
) C% b9 W" e# e3 F+ m, b' @这篇公文叙述事件非常详尽,时间、地点、人物、经过和结果都交代得十分清楚,而这恰恰违背了公文写作“直述不曲”、简明扼要的要求。/ o; o; P5 C& y"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