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申论应试中,有些考生对试题要求的“虚拟身份”不以为然,有的甚至视若无睹,致使提出对策或方案的身份与试题要求大相径庭,最后造成深深的遗憾。申论试题要求的“虚拟身份”有很强的现实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 c- A/ O {6 V# ^' [" N, g: Y- C$ I) o* w3 d% a
一是让考生不忘应试目的:做国家公务员。考题在提出对策或方案的环节中,要求考生要以特定的“虚拟身份”来提出对策或方案,无疑是命题者的精心策划使然。因为这样命题,是让考生不忘应试目的,直接进入国家公务员的“角色”,直接履行公务员的职责。很显然,虽说是“虚拟身份”,但站位之高,定位之准是毫不含糊的。正是这种“虚拟身份”的“定位”,才使考生提出的对策或方案更贴近或切合公务员工作的实际,公务员的“角色”作用才能突显出来。可见,在实际应试中,“虚拟身份”并不虚,因为考生要以国家公务员的“实际身份”,针对实际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或方案。, y N( b3 M! d7 y K- Z; K# 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