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一位曾经笔耕多年的县委书记江晓斌,有感个中酸甜苦辣,应邀参加了一次上级党办系统组织的座谈会,并以一个过来人的身份,对如何做好领导干部的文秘工作,作了一个交流发言,抒发了一些贵在真实的体会与感悟。相信从事和关注文秘工作的读者阅后,能够从中得到些许收获。 以下是全文:
; n1 `7 t& J" `, a
' z7 x+ n6 q) z) V( z, ]曾为笔耕,伏案多年。自走上主要领导岗位,拿烟的姿态终于从左手转到了右手。但文字这东西,一旦惹上,就永远是个纠结。世上什么人最苦、最累、最难,莫过于赤膊上阵、挑灯夜战“爬格子”的文秘工作者。有诗为证:“搞材料,被人笑;手起泡,头发掉;耗烟草,费灯泡”。可以说,搞文秘工作的同志饱含酸甜苦辣。对于如何搞好文秘工作,特别是文字材料工作,我有几点感悟。
% Q$ \! F2 C: `$ b
+ i' M1 Y+ x) d, @9 c+ W, B把握意图——做事不依东,驮累也无功
4 K/ R4 m' g& f) p+ |9 s Y* R2 i, s1 d2 ^. ^
写材料把握领导的工作思路最重要。俗话说,不怕材料写不好,就怕材料不对路。所以,文秘人员要准确把握领导的意图,想领导所想、谋领导所谋、为领导所为。要尽可能紧跟领导,当好领导的“尾巴”,尽可能多听、多记、多看、多思,把握领导的思想观点、工作作风、讲话风格。
+ q0 X2 N3 o6 `; e- g y1 d
, Y9 {! Z5 E8 z- j; l# R要多主动参加领导主持召开的各种会议和调研活动,多听领导的即兴讲话,及时记录领导的思想火花。这些火花可能是瞬间迸发、稍纵即逝,但却是把握领导意图、思想和观点最珍贵的素材,是写好材料的指路明灯。有这些基础,形成的材料一般都能得到领导的认可,可能还会让领导感到惊喜。
5 |; h; Q- |# Z/ J4 ?( o
' `% m* k8 F( {& u1 o4 U% N& o- b熟悉情况——没有调查就没有文字权 * B; T: Q1 U# W3 V3 C
1 |% B0 B# T3 j! K# A9 l
熟悉情况是起草材料的前提和基础。毛主席说:“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文秘工作者要多到基层去,到一线去,全面、具体、深刻地掌握第一手资料,了解具体工作的操作和难题的破解,加强工作实践经验的积累。只有深入调查研究,才会熟悉和掌握全面情况,做到了然于胸,才会有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转变,才会有理性认识向理论高度的升华。
- k( b$ Q: P8 ?5 J7 ?
$ A4 l! H, ]' t第一,把握“七情” 。也就是要把握市情、省情、国情、世情和上情、中情、下情。写作时,从世界、全国、全省、全市的角度来分析和论证,这样领导讲起来,就会很生动,显得视野比较开阔,立意也比较高。
* f* a/ o" u9 g9 K0 _$ q: v3 b0 `9 I( m& n# `& P4 ~2 n; ?
第二,把握全局性、前瞻性、战略性的问题。由于领导考虑问题的层次往往比较高,尤其是撰写主要领导的文稿,我们的材料就要体现全局性、前瞻性、战略性,否则出炉的文稿就显得高度不够、深度不够、品位不够。
/ R7 S7 A. O8 _7 A1 r. p2 Q- a
/ v8 {3 H/ k: F/ ] m8 V! [第三,把握热点、难点、疑点问题。这样的材料针对性强,大家心里所想的、所关注的问题,在材料中都得到了体现,让人感觉这个领导讲话对情况非常熟悉。听者会觉得很过瘾,对领导的信服力也会进一步增强。 ; ?( p' c8 f. L* ^' k* }
* E/ u. b4 j2 q, }2 u: B3 t2 }' w第四,把握创新性、经验性、思路性、指导性的工作。领导讲话,适当的表扬或批评,是推动工作的一种有效手段。在材料中,对亮点工作和存在问题适当点一点,是对下属单位工作的一种肯定、鼓舞、鞭策和促进。 4 b: a+ p2 t2 k2 w- `
$ Z1 D6 d: Y% x6 ]2 _
厚积薄发——广览博取 6 n3 K/ k7 a+ N3 h' N
# B4 v- j" i: H6 h, } @0 z “书到用时方恨少”。文秘工作者要让学习成为一种习惯、成为一种境界。只有做到知识容 量大,才能广征博引、游刃有余。书本是学习的一个重要途径,要多读书,读好书。多种知识的 积累和融合, 会产生一种新的知识; 多种信息的交汇和碰撞, 会赋予我们新的思维。 要兼收并蓄, 广泛的、大量地积累各方面的知识能量,比如一些警句、典故、事例,做到“手中有粮,心中不 慌”。 同时, 要收集其他地方、 其他领导类似的文稿资料, 一方面研究学习, 另一方面借鉴引用, 不断提高写作能力,提升材料质量。 好的材料都充满了哲理。要用辩证的观点去看待问题、分析问题。文秘工作者要提高辩证思 维能力,可以系统、深入地学一点哲学。毛主席是哲学大师,也是古典文学大师,“不可沽名学 霸王”、“群众是真正的英雄”,他的诗词、讲话和文论引经据典,而且把一些警句、典故用得 丝丝入扣、 入木三分。 邓小平用的大多是短句, 如“发展就是硬道理”、 “两手抓、 两手都要硬” 等句子,但每个短句都蕴含着大哲理、大思想,富有辩证思维,都是一篇大文章。学习这些领袖 们的讲话文论,可以提高我们的思想和理论境界,会让我们大受裨益。7 A5 O% w1 V$ Z5 e
+ `& \9 W0 m: x: b( F% W2 X6 a, P9 d
角色转换——身在兵位2 E7 z* B& C4 h& x; p2 f" A E0 B
1 `/ u9 H5 ]* c v
% d" x+ H% B: p: c; V( y4 K% X/ S 精雕细琢——“读”出精品
2 \% m- i+ K) K4 ]5 S5 b# |' Q4 x9 H- G! L$ O8 O L5 w
文章是改出来的,更是读出来的。领导的讲话稿写好以后,要把自己摆在领导的角色上,把 材料从头到尾念一遍,按照领导正式发表讲话的情景一样。往往一念,就会发现许多不妥,许多 缺陷。只有通过角色模拟,大胆地反串,大声地诵读,材料中的一些问题就会自然暴露出来。我 的写作习惯,一般是花 50%的时间去构思,先不唐突下笔,做好充分的前期准备工作;用 20%的 时间去撰写,这时已成竹在胸,方可洋洋洒洒,妙笔生花;然后用 30%的时间去修改、提炼,去 诵读、推敲,进行瘁火、打摩。/ {) q) P$ C7 K/ o5 l
$ }8 ]# X# @; ]; c- C 岁月葱容,追昔抚今。最后要说,感触最深,是“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我在上级机关部门工作的时候,非常喜欢跟国家部委那些搞宏观经济、搞政策研究的专家、学者交朋友。他 们视野开阔、 思维敏捷、 思想深遂、 思路清晰、 知识面宽阔、 见解独特。 与之交流, 如曲径通幽, 别有洞天,给人全新的境界、全新的思考,受益匪浅。所以,我觉得,跟能力比较强、素质比较 高、知识面宽的人交流,进行思想的碰撞和交锋,能让我们获得更多的启示、更多的受益——这 也是我们掌握知识、积累能量,展翅高飞的一个重要的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