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双层思维就是在文章特别是那些常用公文运用的写作方法。第一层是指首先考虑安排结构、选择素材,也就是按照内容的要求着眼于“搭架子”的构思、谋篇。第二层就是基本柜架通过后再围绕表达主题。在语言、逻辑方面进行“精炼”,挖掘中心思想,在文章撰写中按这两层次运行,提出一个较细纲目,形成基本雏形,然后再从观点、论述、事例修辞等方面进行逻辑、系统地加工。这样做,往往可以节省不少的时间和精力。其原因很简单,授命写作不是个人说了算,而是领导意见决定文稿成功与否,这样会经常出现与领导要求不符的情况。如果所有的精力时间都用上,也难得一次就通过。再着说,精力无重点地使用,不利于思考和提高构思的效果,本身就不利于提高通过率。当然对一些简短和非常熟悉的文章应潇洒一气哈成,效果也会很好。
5 @1 i& T" @4 {. k- N& _5 |: i* N: m
8 z A( k' l: P8 A(一)设计好文章结构0 z) M. L, ?) C" O! b
9 \% `* O5 U5 b# V3 d5 @8 ]围绕主题设计结构是起草文稿的重要方略。一个写作任务下来,撰写者首先应当在这方面下功夫,不能一见任务就作战术考虑,马上钻到具体材料的遣词造句的技术工作中去。文件起草,首先是从宏观上考虑,如同盖房子先要有设计,有骨架一样,如果设计结构不行,只是在粉刷装修上下功夫,房子质量就没有根本上的保证,甚至还会塌下来。报告起草常常见的大返工,往往出在内容及主体结构上。所以,撰写者首先要使自己成为一个具有战略眼光的人,拥有领导方略,会谋篇布局。
" A5 U. ^3 [. |1 x- t
& c/ l( j& n7 B! e0 n4 |9 W结构就是言之有序,就是文章内容的组织和排列形式,即构思、谋篇。安排结构的基本原则是四个字:不板不乱。意即不死板,不杂乱。具体要求有四:一是纲目清楚,思路贯通;二是层次清晰,段落完整;三是衔接紧密,符合逻辑;四是开头明快,结尾有力。
; N _5 U; W8 a% u" e4 P
% j; t3 z' E2 W4 n; u: ~. @) F安排结构要考虑到以下四点:第一、全面考虑阐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需要。第二、层次段落要围绕主旨,按照表现事物本质和特征的需要来安排。第三、条理清楚,方便表述,符合人们的认识规律,便于阅读、领会和接受。第四、各部分、各层次之间有正确、严密的逻辑和照应关系,通篇浑然一体。
2 R: z3 I& O& E) L) E$ I9 b
9 e* M; |$ l. z' A& j' F) j尽管公文种类繁多,但基本结构形式并不复杂。主要有三种形式:一是纵向结构,有递进式、时序式、倒悬式等。二是横向结构:一、二、三、四,平排开来。三是纵横结合结构,象前纵后横,纵横交叉等,长篇公文多采取这种办法。如要写一篇年度工作总结,前半部分按时间顺序概述一下工作情况,后半部分提炼出几条工作经验,横向排列开来,此种写法就是“前纵后横”。* N2 G! W* W: s0 e9 S6 p
1 d" V+ [# I; O& v- q; v6 n. d通常情况下,层次段落的安排,取决于观点及观点间的联系,而主次则决定着详略和先后。布局的方式一般有两种:一是列书面提纲。提纲是详是略,应根据公文内容需要和作者的行文习惯而定。一般搞文字工作的人都有体会,重要公文、尤其是多人参与写作的公文,诸如大型会议上的领导同志讲话之类,提纲应尽可能列得细一些,甚至可以细到每段几个层次,每个层次阐明什么问题以及精彩的阐述语言等。这样,再稍加扩充、润色、归整,就可以成为一篇象样的公文。二是打腹稿。虽没布局成文,但中心有个轮廓勾画,短一些、急一些的公文多采取这种办法。- x/ a% P; r, X
+ V) q e" d% `( {& Z0 T* u(二)雕琢好文章品质
' }% X5 Z5 D5 v3 l/ U
0 r: l5 W2 r6 v8 O$ a) t# r4 W7 S文章在写作过程中,要在“精于战略”的同时也要“娴于战术”。写作时要尽可能的排除干扰,一气呵成,以保持旺盛的写作激情和完整连续的思路。而当文章草就之后,则须一丝不苟、字斟句酌地搞好修改。有人说:“一成文章半成改”,有的甚至说“文章是改出来的”,可见修改文章在写作中非常重要。8 c: ^. _; V8 |% F2 M2 Z# F) M
4 q: j0 Z4 `& d& x) e$ G9 ?
1、深入发掘主题。修改的重点是十六个字:深化主题,增删材料,调整结构,润色文字。第一,深化主题,既有在原来意义上的发掘和深化,也有特殊情况下的主题改换。尤其要注意看主题是否符合上级精神,领导意图和本地实际。第二,改动材料。累赘的,要删剪;不足的,要增补;过细的要浓缩;观点与材料脱节的,要调整或改换。第三,调整结构。凡是层次段落不清楚,连结不紧凑交待不明白、开头结尾不连贯的,都在修改、调整之列。第四,润色语言。一是消肿,将多余的段、词、句、字删掉;二是改动不合语法、不贴切的词句和不妥当的提法,修补句子的残缺成份;三是选择更优的表达方式,或对原来的语言进行加工润色。
+ r5 y$ V3 N$ ?* C9 T! @/ B, a使用公文语言,要注意词义概念的准确,口语与书面语的差别;要区分事物的不同分寸、大小、轻重,比如说一个村庄、企业不可讲“取得了巨大成就”,一个基层领导同志不可能“作了重要批示”;要注意感情色彩的不同,贺信、慰问信的语言格调就应该热烈,讣告、悼词和语言格调就应该深沉;要用好模糊与周密、全称与特称,在特别情况下,模糊语言往往是最准确、周密的语言,如“取得了一定成绩”、“尚有不小差距”之类,比用量化概念要准确、贴切得多;还要准确具体表述时间、数字,公文中的年、月、日,是不应简略的。; j5 i7 H# J7 r0 z2 Z8 O) w) ^
: t0 ^8 a. z9 d- }: j5 c; N: K
3、注重改良文风。要写好文章,必须注意文风。我们所提倡的文风,至少要有这样几条:一要实事求是,不搞虚假浮夸;二要言之有物,不摘华而不实,不搞无的放矢;三要逻辑严谨;四要鲜明生动;五要简洁朴实。当前文风中的突出问题是“假、大、空、瘪、长”,其中长最多见的,可以说是久治不逾的顽症。文章不可长,否则,重要的东西就被淹没了,冲淡了。什么时候你总觉着自己写的文章太长了,那就说明你写文章就有了进步。一定要爱惜笔墨,多写一些短而好的文章,切切不可低估了读者的理解水平,切切不可害怕人家看不懂而反来复去地说。使文章简练的最好的办法有两条:一是使主题集中,一文一事;二是除靴去帽,开门见山,择其要者简述之。
D" Q9 `1 _) U- U
7 A1 }2 E4 _8 I9 N7 Z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