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论文是证明论点的文章,写议论文最重要的工作当然是要搞好论点的论证。但在重视论点论证的同时,也不可忽视怎样提出论点。实践证明,艺术地提出论点,能使论点得到突出,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为整篇文章锦上添花。本文介绍提出论点的十种方法,供初学者参考学习。 , J& i/ e, r; O+ T3 X: e
一、在因果分析中提出论点 1 W' b8 g+ d' p1 ]9 d
我们常说,事出有因。可见,因与果是密切相关的:因是果的依据,果是因的必然。在因果分析中提出论点,就是从事物纷繁复杂的联系中,找出论点与特定的“因”的相互关系,并加以理性地分析阐述,进而水到渠成地引出论点。这样,既能使论点成为必然结论,又能揭示论点的特殊意义,唤起读者的特别关注。如邓小平的《要吸收国际经验》,文章的标题就是本文的论点,为了引出这个论点,作者是这样开篇的:
3 y9 i2 i% Q3 E) l/ D6 p 我们是在一个贫穷的大国里进行改革的,这在世界上是没有先例的。我们搞建设有三十几年,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但是光凭自己的经验和教训,还解决不了问题。中国要谋求发展,摆脱贫穷落后,就必须开放。开放不仅是发展国际间的交往,而且要吸收国际经验。
t. E" [! g; P* o; r 没有先例,需要经验;经验不足,要借鉴经验;“中国要谋求发展,摆脱贫穷落后”,就“要吸收国际经验”。在自我封闭了几十年的中国,提出“要吸收国际经验”的主张,本身就是十分响亮的论点。一个响亮的论点加上简洁明晰的原因为依托,一下子突出了它的深远意义。
1 D. O" u& e- T: @7 R二、在背景分析中提出论点 5 e4 z, U! Q! c- i
背景是事物发展变化的历史或现实的环境气候,它对事物的发展变化有决定性的影响,因此,我们可以这样说,背景是产生论点的土壤。论点的提出,如果能结合背景分析,就会使论点有了雄厚的客观基础,显示出它的必然性。如《中学德育的综合改革》一文论点的提出:“近几年中学的思想政治教育有进步,也有改革,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有明显的变化,主流是好的。但从总体来看,德育工作还没有摆到应有的地位上来,措施不够有力,队伍不够健全,在学生的思想德育素质方面还存在着不少问题,整个工作不适应社会主义四化建设的需要,迫切需要改革。”通过对“近几年”中学德育教育现状的分析,特别是对存在问题的分析,必然得出“迫切需要改革”的结论。这样地提出论点,真是瓜熟蒂落,水到渠成。 & K$ ]& L) i8 _0 W8 E$ E0 F
三、在摆出任务中提出论点 & k" G9 a3 z1 v; A; u; p! A
用这种方法提出论点,最有代表性的文章就是列宁的《青年团的任务》。在《青年团的任务》中,列宁以向青年发出的学习号召为中心论点,但在提出这个论点之前,列宁用了较多的文字来阐述青年所面临的重大使命:“从资本主义社会培养出来的一代工作者,至多也只能消灭建筑在剥削上面的资本主义旧生活方式的基础。他们至多也只能建立这样一种社会结构,这种社会结构帮助无产阶级和劳动阶级保持自己的政权,奠定巩固的基础,至于在这个基础上进行建设,那就只有*在新条件下,即人与人之间的剥削关系已不存在的条件下参加工作的一代人去担负。”这一代人就是青年。那么青年们怎样才能不负重托,完成肩负的历史重任?列宁提出:“共产主义青年团及其一切组织的任务,可以用一句话来表示:就是要学习。”这样,就使论点有了沉重感,也增强了它的激励性。
6 ]6 d5 M8 @; r; y+ j四、在谈是论非中提出论点
* ?# d9 Y6 l7 O& u2 Z 就是针对某一问题或现象,议论其中的是是非非,从而提出自己的看法,发表自己的主张。用这种方法提出论点,作者要有明确的是非观,要注意辩理,把论点建立在理上,力避简单、武断,以致削弱论点的说服力。如《毛遂不避嫌疑》的论点的提出: 1 l# M- s2 K X: p0 n a2 H
前几天,我参加了一个人才问题的讨论会。有人私下给毛遂提了条意见:“好表现自己。”
, f: H& {) k# _/ {我大吃一惊。这不是冤枉好人吗?仔细一想,毛遂也是在表现自己。倘不表现自己,怎么能自荐呢!
+ F. J3 \ ^6 d. J6 ^; h) H8 q原来,毛遂自荐并不避嫌疑。他本来就认为:有才能的人,就像放在布袋里的锥子,一定会冒出尖来,不冒尖,你怎么晓得他有才干!千里马之所以能被伯乐发现,还不是因为千里马长啸一声地表现自己吗? O7 d, B$ {; V
我们赞扬毛遂,说到底,就是赞扬毛遂敢于表现自己。这点,是过去所有赞扬毛遂的文章不曾点破的。我敢说。
; m5 W0 K- c' F- ?作者否定对毛遂提出的“好表现自己”的非议,肯定了毛遂“不避嫌疑”,大胆“表现自己”的行为,而肯定得有理有据,这就为顺理成章地提出“有才能的人”,要“敢于表现自己”这一有时代意义的论点,创造了有说服力的理论前提。 7 ~# i' R! `/ Q3 V3 N3 E1 n0 [
五、在层递中提出论点
6 E+ g h) p; O4 I+ L" J 层递,是一种层层深入,向目标步步逼进的艺术手法。利用层递提出论点,就是作者故意把笔宕开,先从远处说起,从一般说起,然后逐渐收笔,最后点出论点。这样,不仅能为论点增强牢固的理论基础,还有“深山藏古寺”的艺术魅力。如毛泽东主席的《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开头写:
( r; |$ @4 {1 e5 I6 r战争的规律——这是任何指导战争的人,不能不研究不能不解决的问题。 8 W" w6 D9 ^$ v
革命战争的规律——这是任何指导革命战争的人,不能不研究不能不解决的问题。
B$ }/ B: ~8 ?1 ^中国革命战争的规律——这是任何指导中国革命战争的人,不能不研究不能不解决的问题。 0 Y( o4 b7 }6 O( |9 T
很明显,本文的论点就是第三句,但作者有意设置了三个层次,把它隐藏在层峦叠嶂
2 L( x3 c9 s% u之中,挑起读者的探求欲,在认识了一般战争的规律、革命战争的规律后,才“路转溪桥忽见”地推出论点,以强大的逻辑推理,把论点牢固地树立了起来。
* A2 M% U8 v# w6 Y9 v% s- {六、在排他中提出论点 * p' x% @1 h: t
就是在排除他人观点中提出自己的观点。这样,可以以他人的观点为映衬,突出自己观点的独特性,令读者耳目一新。有一篇《美是军人》的议论演讲,就是这样提出论点的:
' g, K& D. l% }倘若有人问你,美是什么?我相信大家和我一样,都会经过冷静的认真思考拿出自己的答案。是的,古往今来,无数哲人贤者,文人雅士,都企图用最精确最完整的语言,对其加以概述。有人说,美是和谐;有人说,美是生活;也有人说,美是情感,美是音乐……细细品味,确实不无道理。然而我要说:美是军人! ; B, t/ Q6 n$ K- n
演讲开篇设问,引出一系列关于美的不同观点,紧接用“然而”一转,把这些古往今来“哲人贤者,文人雅士”关于美的种种概述全部排除,独树一帜地提出:“美是军人!”多么独到新颖而又富有悬念的观点选这样提出论点,引人入胜。 9 @: _# W( j( N7 |! p- g
七、在类推中提出论点
$ s J% ]& Q r# X- E 我们常说,事不同而理同。在类推中提出论点,能激发深思,有极强的启迪性。如唐代魏征《谏太宗十思疏》:“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以德治国的论点并没有什么新鲜感,这是孔孟早就提出的政治主张。但在这里,魏征是把它与“求木之长”、“欲流之远”相类推而得的,这就推出了新意,推出了深意,大大地触动了唐太宗的心,让唐太宗不能不对以德治国的观点重新审视,认真来想一想如何使自己的统治长治久安。
) ~# p# x4 c$ j八、在泛论中提出论点
* u m+ y( |$ D/ n 在泛论中提出论点,就是从谈论面上的问题引出论点。这样提出论点,看似不动声色,但因泛论的问题多是些热点问题,而引出的论点又是热点中最引人注目的,所以,这样的论点,有很强的警示作用。如《不得暴力行政》:“观察当下的社会生活,有一种暴力化倾向在抬头,在滋长。家庭暴力、校园暴力、社会暴力,已经引起关注,一些地方屡屡发生的行政暴力现象还当特别警惕。”由谈论“引起关注”的“家庭暴力、校园暴力、社会暴力”而提出“屡屡发生的行政暴力”,这是向全社会发出的警告,震动着全社会成员。
1 `; V" q7 `# S" O6 P2 ~( U九、用设问提出论点
( _8 I* w- x1 e7 D2 A 设问是自问自答的一种修辞手法。设问中的问句并非多此一问,它是引起人们注意的艺术,它把确定的意思用疑问的句式提出来,一下了就把人们的注意力吸引过来,这时再给出答案,让人把答案铭记在心。议论文常常用设问提出论点,突出论点。如毛泽东的《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吗?不是。是自己头脑里固有的吗?不是。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只能从社会的生产斗争、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这三项实践中来。”开篇第一句就是一问,像把一道哲学考题提到了读者面前,迫使读者不得不集中精力,认真思考。紧接着又排出两问两答,否定了唯心主义的谬误。就在读者为寻找正确答案而冥思苦想之时,给出答案,点出论点:“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只能从生产斗争、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这三项实践中来。”把论点牢牢地烙在了读者的记忆中。
: H4 X0 U+ d! O- `十、用强调提出论点
+ H0 W* l2 e3 q Z8 j# r 就是在提出论点的时候,有意使用强调词语、强调句式,通过强调提高论点的重要地位,达到突出论点的目的。 * ^9 v6 ]5 y* }! ^& y
使用词语强调,多使用一些相关的副词,如:“我以为世间最可宝贵的就是‘今’”,(李大钊《今》)一个“最”字,把“今”的重要性强调到至高的程度,让读者不能不对“今”格外关注。“生产力方面的革命也是革命,而且是最重要的革命,从历史的发展来讲是最根本的革命。”(邓小平《社会主义首先要发展生产力》)提出“生产力方面的革命也是革命”的论点后,又用“最重要”、“最根本”两次强调,加深了人们对发展生产力的认识。 . y4 `7 a; Q( Z9 j$ i. ~7 `
用句式强调,有的使用祈使句:“为了树立正确的治学态度,必须从积极方面努力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思想方法论。”(邓拓《学问不可穿凿》)有的使用否定句:“开化人的知识,感动人的心思,非演说不可。”(秋瑾《演说的好处》)“非……不可”,用双重否定肯定了演说的作用。有的使用假设句:“真正具有广博知识的‘杂家’,却是难能可贵的。如果这就叫做‘杂家’,那末,我们倒应该对这样的‘杂家’表示热烈的欢迎。”(邓拓《欢迎“杂家”》)这些句式都很好地突出了各自的论点。
+ O4 f# B/ F' z: q8 b1 l2 B$ @以上介绍了提出论点的十种方法,实际上,提出论点的方法多种多样,不可能用这十种方法就全部概括了。这里提出十种方法,意思是要告诉初学写议论文的作者,写议论文提出论点的时候,一定要重视方法,艺术地提出,不可等闲视之,因为这是写好议论文的重要保证之一。 |